鹅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有那些?

2019-12-03
宛南鹅业
338

微信图片_20170622114428_副本.jpg

疫病的传播速度加快、损失加大

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和密度提高,病原在养殖场密度持续存在,病原在鹅群中传播迅速。同时,一些持续性感染的疫病危害加剧,如鹅呼肠孤病毒、鹅圆环病毒等病原在大规模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鹅群应激增加,免疫功能变差,病毒在雏鹅群水平传播加速,可能成为新的严重疫病。

细菌性疫病发生频繁,细菌抗药性日益严重

目前养鹅场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消毒措施难以实施,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浆膜炎和霉形体感染等细菌发病率很高,存在抗菌药应用频繁、剂量大以及不合理使用等问题,这会导致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

病防控对策

由于疫病种类多,每种疫病的特点不同,况且可以应用的疫苗种类少,单纯依靠现有的免疫预防和药物治疗方案将难以保障养鹅场的安全生产,因此必须加强各单项技术的研究和组装配套,形成包括养殖场的规划与建设、卫生管理、疫苗免疫与抗体检测监测、药物预防计划等技术内容的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重视生物安全,为鹅提供良好生存、生长和生产环境

目前,多数养鹅场棚舍简陋,生物安全设施几乎没有,经营者需要更新观念。开展规模养殖场的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和建设规模化养殖场,达到兽医卫生管理的要求;养鹅场的设施齐备,能够开展隔离、消毒、废弃物和病死禽无害化处理等防疫灭病措施;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建立卫生管理和消毒管理制度,加强空舍消毒和载禽消毒,防鸟灭鼠;实施引种检疫和隔离等。

()加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为养鹅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鹅病研究基础薄弱,许多疫病的基础资料缺乏,可用于鹅的疫苗种类少、有的种类疫苗免疫效果较差,需要大力加强鹅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原及其抗体检测方法、疫苗及其应用技术等研究。

()优化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合格率,降低疫病损失。

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小鹅瘟等主要疫病,开展免疫抗体的检测,筛选疫苗种类,建立适合相应品种和养殖模式的优化免疫程序,形成养殖场个性化免疫程序。

()建立合理化用药技术方案,形成养殖场个性化投药计划

在明确本地、本场主要细菌性疫病的种类和血清型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耐药性检测,建立药物预防计划和治疗计划。

()疫病净化

在种鹅场逐步开展部分疫病的净化,如沙门氏菌、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等病原净化。

鹅病的诊断与防治

常见多发病

1、小鹅瘟

病原为细小病毒。流行呈现周期性,随着规模化养殖模式的推广,流行的周期性可能会出现变化。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肠道粘膜坏死,小肠和盲肠出现凝固性栓塞。现有疫苗对种鹅防控效果较好,鉴于母源抗体的干扰需要对免疫程序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有商品化的免疫血清和卵黄抗体可用于治疗。

2、高致病性禽流感

近年来随着免疫密度的增加,很少出现急性感染和神经症状,常表现为混合感染或带毒,青年鹅感染后很少出现典型症状。最新的研究显示临床H5亚型毒株HA基因在分类上属于232基因亚型,因此疫苗种类要及时变更,采用2012年上市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新株型H5(Re6Re4)II价疫苗。鉴于鹅群的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情况,应在710日龄首免,间隔2周后二免,这样可对肉鹅实现较好的保护。鹅的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疫苗不能消灭禽流感,只能消除临床发病,因此鹅的禽流感防控应贯彻生物安全措施。另外,鹅的抗体检测最好用鹅的红细胞进行检测,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和稳定性都会提高。

3、新城疫(I型副黏病毒病)

该病主要由Ⅶ型新城疫引起,典型病变为从腺胃到泄殖腔之前的溃疡和坏死。该病在番鸭也可发生。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基因Ⅶ型疫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免疫效果要优于II型。生产上可以采用鸡的新城疫疫苗灭活疫苗或者弱毒疫苗进行防疫和紧急预防,弱毒疫苗最好采用SPF鸡胚生产的疫苗进行免疫。

4、禽霍乱

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损失巨大。发病特点出现新的变化,规模养殖场一旦发病,采取传统的治疗措施很难治愈,往往呈现间断性的发病;药敏试验显示,部分分离株存在耐药性问题。可以采用药物联合紧急免疫的程序性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效果。

5、大肠杆菌病和传染性浆膜炎

大肠杆菌病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两种病原均存在多种血清型。临床上两种病原常混合感染,表现为感染部位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由于存在严重的耐药性问题,需要对治疗药物进行药敏试验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已经有两种新兽药获得批准,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针对I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蜂胶灭活疫苗(WF+BZ),可以选用。全进全出养殖方式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取得良好防控效果的关键。


来源:南阳市宛南鹅业